安徽省人大召開安徽地方性法規新聞發布會,宣布《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下稱《條例》),新規將于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
根據《條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未遵守監測規范進行監測活動的,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將被責令停業整頓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并對其主要責任人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在法律責任中,《條例》還規定,傾倒廢棄油脂可罰五萬;生態損害責任終身追究。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傾倒廢棄油脂和含油廢物的,將由*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可處一萬元至五萬元罰款。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營者違法排污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相關部門可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另外對舉報情況查證屬實的予以獎勵。
值得關注的是,安徽省將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準。在水環境保護方面,《條例》指出,安徽省將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同時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的林業生態保護發展機制,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強化森林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底線和生命線,《條例》規定敏感區劃生態保護紅線。安徽省將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定期組織開展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生態保護資金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縣級以上*應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網絡監測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生態保護紅線監督水平。
另外,該新規要求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及城鎮居民區、文教科研區等人口集中區域禁止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省、設區的市應建立環保議事協調機制,統籌解決環保重大問題。縣級以上*環保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內環保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對于城市噪音污染,一直是城市居民廣泛關注的問題,安徽省此次新規也對此作出規定:午間夜間擾民可罰兩萬。除搶修、搶險作業外,禁止在城市市區特定時間段從事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生產經營活動,否則將承擔相應違法成本。
根據《條例》,午間夜間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進行產生環境噪聲污染,影響居民正常休息的施工、娛樂等活動的,對單位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在中考、高考等特殊期間,違反所在地環保主管部門限制性規定進行產生環境噪音污染的活動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內從事切割、敲打、錘擊等產生嚴重噪聲污染的活動的,對單位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在信息公開方面,不按規定公開將受處罰。《條例》明確,縣級以上*環保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保監督管理職能的部門應推進環保信息化建設,健全環保信息公開制度,應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將對直接負責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撤職或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引咎辭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規還健全了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重點排污單位應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及防治污染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列入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的重點排污單位,還應公開其環境自行監測方案和監測結果,接受社會監督。鼓勵非重點排污單位公開有關環境信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向環保部門申請,督促非重點排污單位公開排污情況。
《條例》要求省、設區的市*環保主管部門每年對排污總量大、環境風險高、生態環境影響大的企業進行環境信用評價,向社會公開并向有關部門機構通報評價結果。環境信用評價不得向參評企業收取費用,評價結果作為安排財政補貼資金、金融支持、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的重要參考。